
垃圾桶变身街景
在2016年度广州城市治理榜人类发展指数榜中,越秀区排名第一,其中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为它加分不少。去年以来实施的社区微改造,也让“老区”展现新面貌。
老社区旧貌换新颜
曾经的越秀,面临着老城区的“通病”,城市管理应该如何发展?是摆在城市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。
土生土长的老街坊刘阿姨,在珠光街仰忠社区居住了50多年。几年前,社区还密布着蜘蛛网般的电缆,老旧房屋外墙发霉脱落,自来水和消防供水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,特别是排污管堵塞和破损,经常造成污水横流和水浸街。由于环境不好,儿女多次劝她搬走,她都不肯。除了饮茶吃饭买菜看病都很方便,老街坊间的情谊也让刘阿姨难以割舍。
2016年以来,越秀区按照“一街一策,一社区一特色”的原则,以仰忠社区为试点,以“三改造一落实”为重点,启动了全区18个社区微改造。刘阿姨看到,各式各样的工程队进来了,换管网的换管网,修楼宇的修楼宇,街道还成立了社区微改造居民咨询委员会,让居民更好地了解和支持社区改造工作。
“现在环境面貌大变样!电线、排水管都换新的了,楼道里也干净了!”刘阿姨说,经过改造后,儿女们再也不催她搬家,又可以跟街坊们一起“饮茶食饭跳舞”了。
垃圾桶点也能变景点?是的!在越秀区白云街,记者就看到经过围蔽美化的14个垃圾收运点。“谁也不希望又脏又臭的垃圾桶放在自家附近,所以我们采取远离和围蔽的方法,尽可能减少对居民的影响。”据白云街城管科工作人员介绍,14个垃圾桶收运点选址多数远离居民区,在大街上的,巧妙利用绿化退缩位,通过加建绿化带和宣传栏隐蔽遮挡垃圾桶点,达到绿化、美化、围蔽的效果,再加上每天对桶点和桶进行清洗,定期消毒消除异味,实现了“桶点变景点”的目标,得到了市、区的肯定并加以推广。
在白云街,街边的20多个电箱上也都画上了油画,成为“街景”。记者了解到,白云街在美化公共设施上非常花心思,累计投入40多万元,对存在破损、油漆脱落的交接箱和市政标识杆、灯柱、围墙、铁门、自行车停放架、商铺卷闸门、挡车柱等进行油漆翻新,让老城区的街头旧貌换新颜。其中油漆翻新交接箱180多个,围墙1300多平方米,铁门20个400多平方米,自行车停放架41个,大小灯柱(含市政、交通标志杆)约2155根,商铺卷闸门约3500平方米,挡车柱约690多根。
回收玻璃利街坊
垃圾分类在有些社区推展的进程很慢。可在白云路不仅街坊们配合,还给街道环卫站工人增加了收入。
“我们废玻璃的收购价比市场价高一些,每公斤玻璃按不同种类价钱两毛六到三毛八不等,很多街坊就会主动交给我们,两三天就能回收30多桶”,环卫工人袁师傅告诉记者。
记者了解到,为了深化垃圾分类工作,越秀区在白云街白云路试点广州首个废玻璃回收点,推行“居民分类投放+环卫工人分类收集+车队免费运输+企业定向收购”的回收处理模式,初步形成源头分类激励机制,促进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回收利用。
袁师傅说,每天下午下班后,他都会在白云路回收站“加班”两小时,专职回收废玻璃。“自从有了 加班 ,通过回收废玻璃挣差价补贴到加班费,每 个 月 至 少 可 以 多 拿1500多块的 加班费 吧。”
据悉,越秀区引入4家企业合作,开拓在街道社区设置废玻璃专用回收板房点、废木材收集堆放点和餐厨垃圾处理站。2016年,越秀区分类出餐厨垃圾量5 .15万吨,废玻璃、废木材等0 .91万吨,占垃圾总量的比率14%,街道环卫站工人和居民增加收入240万元,通过垃圾回收利用,以构建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有效运行为导向,强化多方共赢机制,共建源头激励机制。
同类文章排行
- 南京“科技达人”开公司创业 研发智能垃圾箱接到大订
- 美医疗垃圾桶惊现碎尸
- 推行效果不如意 单桶垃圾桶分类卡在了哪儿?
- 10个大型垃圾箱 小区门口排排站
- 清洁工垃圾桶内发现疑似人骨 警方带走嫌犯
- 洛带古镇菱角堰社区配套设施交货安装圆满结束
- 织金县三甲街道560个垃圾桶助力创卫工作
- 万德福“17周年厂庆感恩优惠回馈”活动拉开序幕!
- 餐厨垃圾倒进路边垃圾桶餐馆老板娘的举动“吃”到了罚
- 澳门的街道是如此的干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