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人家的“垃圾桶”
Jeff Wilson是一名大学教授,原先住在德克萨斯州一栋280平米的花园别墅。与妻子离婚后,他把房子卖了,家里的旧物也象征性地以1美元的价格全都卖了出去。
一个人住那么大的别墅实在太冷清了,于是他搬到了一间50平米的单身公寓。
“原来在小的空间里居住,生活质量也可以很高”,惊喜地发现了这一点之后,Jeff决定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,尝试更小的居所——搬到垃圾箱里去住。
“我想在校园的一角放个垃圾桶,把它变成一个微小的可持续的家,并到里面去住。”得到学校的许可后,他把一个3.4平米的垃圾收拾干净,仔细消了毒,拖到学校的一块草坪上,带着自己的行李就住进去了。
地上只铺了几张纸板,放了一个睡袋,一个包,简单几件行李。“第一天爬出垃圾箱的时候,我哭了。”Jeff回忆说,昼夜温差实在太大了,晚上冻得直哆嗦,而且垃圾箱有味道,四周不美观,存储空间又很小,实在很苦逼。
于是,为了将垃圾箱打造得更宜居,Jeff先在里边铺了一块假地板,把地板下面放上许多个小格子,作为储物的地方,地板上边则作为活动的场所。他把箱体内壁全部刷白,摆上了小家具和盆栽,装上了空调。
平时,要喝水就把学校湖里的水过滤一下拿来喝,上厕所去学校的洗手间,洗浴去体育馆。下雨的时候,拿一个防雨布盖上屋子就好;夏日晴天还能打开窗户看一看星空。没想到,在垃圾箱里的小日子还挺惬意。
搬进垃圾箱后,不仅节省了住房租金,Jeff每天花在家务上和上班路上的时间少了很多。他像模像样地在门前开发了一个微型花园,没事就晒晒太阳,喝喝茶,赏赏花儿~“看来,幸福和居住空间的大小是没有必然关系的,即使在蜗居里也能住得幸福,而且如果我想搬家,垃圾箱可以跟着我一起走。”Jeff觉得,垃圾箱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。
后来,他就成了火爆网络的“垃圾箱教授”,还有人因为这有意思的垃圾箱房子爱上了他,幸福来得猝不及防~
更牛逼的是,Jeff还靠着这一套垃圾箱房子,吸引到64.5万美元的投资,成立了KASITA公司,当上了CEO。他说,成立公司的初衷,是为了“让很多买不起房子的人,拥有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的可移动的家。”
Jeff花了一年半的时间,从设计图纸、制作概念模型,到完成第一间样板间,终于推出了受垃圾桶启发而诞生的高科技微型住宅。
“把它设计得有现代感一些,带点高科技,同时又能带些生活气息,比如加个阳光房,用手机就能操控家具什么的,让‘ 垃圾箱 ’也能美起来,这样的话,相信更多年轻人愿意接受这种带有环保概念的房子……”
从外表看,房子简洁大方,整体设计上现代感十足,一看就是适合年轻人居住的。
总面积虽然只有20平米,但里面厨房、卧室、洗手间、书房、浴室、玻璃阳光房应有尽有,而且并不觉得拥挤~
时不时还有小惊喜,比如榻榻米下面有抽屉啦,沙发拖出来秒变大软床啦……
更赞的是智能化。屋子里边儿不光有可微调内部温度的鸟巢温控器,能遮光的SageGlass特殊玻璃,还有可通过app控制色温的灯泡,实现智能家居的Amazon Echo智能音箱……
这些智能设计让房子内部可以始终保持适合人体的温度,实现语音控制和智能化,自动调节室内光线和色温。
Jeff下一步的打算是实现“在手机上点一点,就能在屋子里过上愉快地生活。”不仅如此,他还计划在不久的将来量产更多的KASITA,让每个人都能够负担得起这样的房子。
在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城市,这种微型住宅也许是未来住宅的一个方向。
这类住宅适合1~2人居住,基本功能分区为三块:卧室、厨房、卫生间。占用面积和空间小,高科技的运用使得住宅的功能性更加强大,经济性很高。近些年国内也有人提倡“微型住宅”的概念。然而,按照国内目前的情况,这种住宅在中国推行显然不太现实。
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一家老少住在一起。单身青年和年轻夫妻阶段性短,一般都是租房子住,多数人最终还是会买房,与父母孩子住在一起。按住房的一般标准计算,一个五口之间至少需要87平米的房子,才会有舒适感。(注:卧室12平米,卫生间6平米,厨房9平米,客厅24平米,餐厅12平米)
受经济条件限制,部分家庭的房子难以达到这一标准。但是,如果转变一下思维,打破空间分区的思想,也许我们并不需要住那么大的房子。 |
同类文章排行
- 南京“科技达人”开公司创业 研发智能垃圾箱接到大订
- 美医疗垃圾桶惊现碎尸
- 推行效果不如意 单桶垃圾桶分类卡在了哪儿?
- 10个大型垃圾箱 小区门口排排站
- 清洁工垃圾桶内发现疑似人骨 警方带走嫌犯
- 洛带古镇菱角堰社区配套设施交货安装圆满结束
- 织金县三甲街道560个垃圾桶助力创卫工作
- 万德福“17周年厂庆感恩优惠回馈”活动拉开序幕!
- 餐厨垃圾倒进路边垃圾桶餐馆老板娘的举动“吃”到了罚
- 澳门的街道是如此的干净